第一百一十三章:好事儿不能可着一家来呀!

小说:医治大唐在线阅读  作者:三颗金星
太医署这个衙门南北朝时期便有,严格的说其实不算是个“衙门”,而是个教育机构。
相当于医药行业的公立最高学府。
鉴于古代医道的传承特点,能进入太医署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是带艺的,入院学习约等于镀金。
后来瑞国公当政时将太医署的职能扩大,判别医案、审定新药,对医者资质进行认定和评级,以及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充当重要角色。
大体上来说有些像后世的卫生部,不过规模、权利和职能范围要小的多。
随着瑞国公离世,朝堂发生重大洗牌。新兴势力褪去,老旧势力抬头。绝大多数事物和人,都在迅速回归原本的模样。
现今的圣上,也就是当时的新帝,大刀阔斧驱逐新学新党的同时,多少还有那么些理智。
对先帝时期不少对朝堂和社稷有益的改革措施进行了保留,比如司农寺整合后的农林署,比如礼部下面增设的外事司,还有职能扩充后的太医署等。
封建社会官员的权利,有帝王支持才会生效。农林署事关民生,李昂盯得很紧也舍得投入,这些年不论是农种改良还是土地开垦都成绩斐然。
而太医署呢,属于皇帝老子没事儿时压根想不到的衙门。
偏赶上连着两任太医署令都没什么权利欲,导致眼下权责虽然和先帝时期相同,但实际上已经变回了最初教书育人的机构。
最多偶尔收到某位医者新配伍出的方子进行验证,或是交情托交情的给一些民间老郎中发个官方凭证啥的。
一个三百多人的学校有几个教员支撑就足够了,而当年太医署提级扩编后人员可不老少。
以至于署里一帮混上官身的老郎中,整日除了点卯,就是只剩下坐到自家诊堂里等病人了。
确实需要等,而且经常性的一天甚至几天都等不到一个病人。
毕竟是太医院供职的名医,哪是随便什么病人都接的。真要“饥不择食”,不说外面的民间郎中,岂不是连自家子侄和弟子的营生都给搅合了。
所以,一帮老头儿整日里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杯清茶一本医书,或是找相熟的摆上棋盘,自找有乐儿的度日。
原本以为今天又是寻常的一天,可半上午时陆续有人接到了自家子侄或弟子的禀报,说是各坊都在统计穷苦病患,说是皇后娘娘心系百姓打算开义诊。
义诊这种事在大唐其实并不新奇,民间富商豪户很多为了祈福或是积功养德,时不时的就会折腾着修桥铺路赈济穷人。
义诊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通常这种活动,各道各县都是请一些本地名医。而洛阳呢,请上一两位太医署里的大医撑场面,才是最有面子和诚意的表现。
太医署的老家伙们对此种活动也尤为重视,毕竟一年到头中名利双收的机会不多,而且有没有人请,被请过几次,是衡量世人眼中一名医者医术和名望的重要指标。
毕竟大家聚居于洛阳城,虽说平日里见面会互相恭维互相托衬,但那是谦虚和气度的体现。
背地里和文人武人一样,彼此间争个高下排名的心思其实并不弱。
如果某个老头儿连着一段时间都没人请,正主还没着急呢,后辈弟子什么的就先急了。毕竟师父在业内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价。
着急怎么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替某富家大户诊治时,寻机点上两句。
当年皇家带头勋贵跟进,一大帮民间富商被夺了工厂家业不说,人也跟着倒了血霉。
洛阳商业发达,富商自然也多。
近十年起家的富商都长了记性,积累了一些家财后要么寻找依附,要么就多做善事,试图以民间口碑作为护身符。
所以,十次提点里有八次正主都会欣然破财。毕竟一来能积累口碑,二来还能巴结上一两位德高望重的医官。
医官虽然不值钱,但随便拎出一个都交厚着无数勋贵高官。关键时刻能帮你说句话,绝对能顶天大的用处。
这次皇后组织义诊,对一帮老家伙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毕竟谁在邀请之列,等同于医术得到了皇家的认可。
但矜持之下,谁也不好主动去申请参与,只能压着心里的焦躁在家中静等。一边等一边暗自思量,既然是皇后娘娘的手笔,自然不会小家子气。
义诊的规模大上一些,所邀的医者必然会多。
但多能多至多少呢?
而依着自己在洛阳城的名望,能否排上号收到邀请呢?
忐忑和期待中时间很快临近正午,一帮老头陆续接到消息,义诊居然开始了。
地点在道化坊,各坊首批重症病患已经齐聚,只等通知分批前往了。
得到消息的一帮老头儿先是心中一黯,随后便对哪些同行受邀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但随后传回的消息,却让他们大跌眼镜。
受邀出诊的除了一个张文仲,余下皆为洛阳城民间医者,居然跟太医署上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特娘的简直是欺人太甚!
不对,难道是皇后娘娘对太医署上下不满,所以才有意提拔那些民间的野郎中?
老家伙们先是离奇的愤怒,随后便是透心的冰凉。一个个的再也坐不住,纷纷让家人弟子备车赶往太医署。
时任太医署令已经快八十了,整日就是混日子当好人,净等着退休。
小说推荐
《医治大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历史,千千小说网转载收集医治大唐最新章节。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