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
萧良有,叶向高,方从哲他们议了一夜,兴奋者,摩拳擦掌者有之,但也有不少人忧心忡忡,以及言出顾虑之意。甚至以往一向支持林延潮的门生,也是有些退缩。
夜深之后,党羽门生们各自散去,林延潮从大堂来到书房休息。
门生们的顾虑,他又怎么不知呢?
但眼下既行到了这一步,绝没有退回去的道理。
这才坐下,陈济川即前来道:“相爷,你吩咐的事,我办好了,这是底薄。”
陈济川将一本几十页的账簿放在林延潮面前的桌上。
林延潮看着帐薄道:“吾入阁为相三年,眼下为一品宰相,年俸不过米十二石,银一百八十五两,皂吏银一百三十两,钞六千。”
“但这三年收得炭敬,冰敬,别敬等等却有这么多了你随我去库房看一看。”
说完陈济川掌灯跟着林延潮来到库房里查点。库房外有六位家丁日夜守候着,见是陈济川,林延潮立即开锁开门。
但见金锞子,银锭子高高低低摆满木架子上,此外还有几个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也是放满了散碎的杂银。
林延潮看到这里不由感慨。
这些钱都是入阁三年来各地督抚,官员进京所赠。
地方官员进京要以炭敬,冰敬,别敬的名目,给京官好处,这是官场常例陋规。
这几品官都有几品官的待遇,如林延潮这样宰相又是多少?
当年另一个张文忠,以清廉闻名的嘉靖阁臣张璁感叹。
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令听,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
大意是部院大臣是内阁的府库,而地方官员监司又是部院大臣的府库。
当年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曾开了一张单子,里面列举作为一名淳安知县一年仅常例收入,一共是两千七百多两。
若一名官员仅收常例而不向下面另行摊派索贿,在明朝已称得上清官,这样的官员不在少数,但海瑞之所以称为大清官,是因为他连这笔常例的收入也拒绝了,因此家里连肉都吃不起。
嘉靖朝一位清知县,三年收入就有近万两。这些银子不少就是以火耗的方式,然后又被他们用作进京打点京官的炭敬冰敬别敬等等。
明人笔记有记录地方官的人情来往,如上司票取,抚按荐谢,考满朝觐,有费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银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没错,除了正常孝敬外,若是求人比如官位升迁调动,遭弹劾请人消灾,都要另外用钱摆平。如此想让地方官清廉何其困难。
然而后者的钱,林延潮入阁来却一两没收。当然聚贤不避亲还是必须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至于三年宰相”
林延潮如此自嘲言道,当然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清朝说法。
也就是一名知府,仅收常例三年也能有十万两身家。林延潮还记得自己老师林烃,他任太平府知府时,当时太平府有规定,每年可从芜湖关上缴千余金为郡守费,但林烃不要,并取消了这个旧例。
此举被赞为清廉的典范,可以拿来大书特书。但明朝官场上能有几名官员如海瑞,林烃这样拒收常例。
看着一脸不明所以的陈济川,林延潮道:“这十几万两的常例银子,都是各地官员的孝敬,我入阁以来一文没动,眼下分作两拨,一半拿去给学功书院作办学之用,一半作资助京师寒家子弟作读书之用。”
“相爷”陈济川吃了一惊。
林延潮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但此事我考虑许久了。年少可以拿读书当稻粱食,现在觉来还是稻粱好。”
“我把钱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稻粱是稻粱,读书是读书,不要混为一谈!”
林延潮想到这里,看了库房外自己府邸一眼。
百十个仆役丫鬟,车夫家丁等,维护园子花费,自己与家人的衣食住行每年没有一两万两银子确实也打不住。
但老家的产业,钟骡子那的干股,维持这份宰相的体面已是足够了。
到了他这个位置,求财已是没意思了。
四十四年后明朝灭亡,再多钱也是白搭。
国在家才在!
林延潮道:“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要革除天下之积弊,首先持身一定要正。持身不正,别人就有了攻讦你的借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就是欲正人则先正己。”
“但这散财之事,切记不要铺张,更不要装作不经意放出话去,此事我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求一个心安。”
林延潮似与陈济川吩咐,又似自言自语。
“相爷,我明白了。”
陈济川看向林延潮目光间流露出仰慕之色。
这一夜间,雨时而下,时而停。
而沈府上,灯火却燃至通明。
右中允陈之龙、户科都给事中姚文蔚、工科给事中钟兆斗、吏部员外郎贺灿然,刑科给事中钱梦皋、御史张似渠、御史康丕扬皆聚于沈一贯的府中通宵达旦的商议。
由他的门人组成来看,沈一贯确实在言官中颇有势力。
“吾与林侯官非敌,然而他坐这个位子上,吾与他之间就不能不有瓜葛,此乃君子之争。”
这番话倒不是沈一贯违心之言。
另一个时空历史上,作为首辅的沈一贯曾与天子提出设立商税,主张在商税朝廷与地方对分分账,但却被天子拒绝。
沈一贯提出商税是替换矿税的折中之法,但林延潮却是为了通商惠工,二人尽管方法相同,但初衷不同,却是差之万里了。
听沈一贯这么说,陈之龙等纷纷点头。
沈一贯踱步一阵,走到案几边驻足,但见他手抚几上青瓷缓缓道:“他主张收商税,老夫不反对,他主张通商惠工,老夫也不反对,但是他要火耗归公,这加征加派之名老夫岂可受之,这一次老夫却不能不站出来说话了。”
陈之龙道:“恩师,此耗羡归公之事一出,林侯官即入众矢之的,不仅百官反对他,百姓也是反对他,此乃自取灭亡之道。”
“是啊,要使银钱流通,可以以新币为京官武将俸禄或定两分耗之法,而火耗归公之议,乃林侯官自取其败,只要恩师能在廷议不动不移,满朝的官员都会站在恩师一边。”
沈一贯沉吟半响道:“你说得不错,但林侯官素来谨慎,这一次却敢如此大张旗鼓,莫非背后有圣意?”
陈之龙笑道:“恩师,若百官反对,林侯官再有圣意又如何?岂不见王太仓如何。”
沈一贯闻言点点头,疑心尽去。
次日。
林延潮,沈一贯奏请廷议,得到天子允许后,下发揭贴至参与廷议的官员手中。
并且廷议参与官员进一步得到扩大,增为京师三品以上官员。
看到揭贴的内容,京城的官员们可谓尽是哗然。
按照规矩,在参加廷议之前,与会官员事先不准串议。
但不与会的京官仍忍不住至与会官员门上走动,其中言论多是反对此议的。
甚至有官员义愤填膺地公然抨击林延潮此乃残民害民之举,加征加派之实。
不断有门生将朝野上下的舆论禀告给林延潮,不少人建议在此议款项上有所松动,减少反对压力。
然而面对众门生的劝阻,纵使八风吹来,林延潮仍不为所动。
孙承宗来至文渊阁时,但见林延潮正端坐阁中以密揭的方式向天子进言。
“师相!”
林延潮停下笔来,笑道:“稚绳,你来了。”
孙承宗上个月又升官了,晋为太子宾客正三品,仍掌詹事府事。
孙承宗坐下后,但见林延潮心无旁骛地写完最后几行,然后拿起纸张命王衡盖印发宫里。
但见林延潮笑道:“以往事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今可谓惊天动地了。你看各省督抚已是来信予我,支持耗羡归公之事。”
孙承宗道:“师相,学生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林延潮看了孙承宗一眼,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
屋内气氛已冷,寒若冰窖。
孙承宗连忙道:“学生绝无反对火耗归公之意,只是觉得此举容易引起百官相攻,师相为官一向谨慎,为何这一次冒如此风险?”
“学生斗胆直言,俯请俯请师相海涵。”
林延潮叹道:“你还是依旧如此直言不讳。”
“这些年来,已经越来越少人如此劝我了,特别是石东明致仕回乡之后。”
石星在朝中与林延潮不和,屡屡在廷议上顶撞,最后林延潮忍无可忍,在一些事上为难石星。
石星见此怒而辞官,期间多次与同僚言,林延潮忘恩负义当初林延潮入阁前,正是石星向天子保荐他的援朝平倭之功。
林延潮见石星辞官心底也有些愧疚,于是向天子上奏石星功劳。
一治河,石星任工部尚书期间与潘季驯配合默契,黄河因此得以治理。
二均丈,张居正死后,清丈田地之法险些废除,石星任户部尚书时于各省继续推行此法。
三宁夏之役。
四播州之乱。
五两度援朝平倭之功。
天子见到林延潮奏章后,给辞官归乡的石星加封为少师兼太子太师之职,如此才稍稍安抚石星的失意。
尽管石星荣归故里,但官场上却因此道林延潮性愎自用,不能容人,不能兼听旁议,还有不满之人加了一句真颇有张文忠公当年的风范。
尽管损失了一些名声,但石星一去,官场上下为之一肃,令林延潮施政的阻力大大减轻。
孙承宗当然知道这些年林延潮权威日重,廷议之上敢于反对之声渐少,除了沈一贯,恐怕没有人敢在林延潮稍露半个不字。
然而此刻提及石星,林延潮倒有几分想念之意。
林延潮道:“这些年奉承之言听得多了,稍有些实话不免觉得刺耳。真高处不胜寒但朝堂上要有讲真话的人,你说得不错。眼下朝中反对者不少,换以往吾必安步当车,但眼下时不我待。”
孙承宗道:“师相,坊间流传恩师欲变法革除积弊,先是火耗归公,再摊丁入亩,最后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林延潮神色一动:“何人所言?”
“沈四明身旁那些浙籍官员那边传出来的。”
“果真如此。”林延潮冷笑,沈一贯果真使下作手段中伤自己。
“师相若提出火耗归公,必遭到官员与读书人们的反对!学生为师相计,还请三思。”
林延潮看向孙承宗道:“你的话仆明白,不用再说了。”
孙承宗见林延潮露出逐客之意,只能告退。他走到门外,回头见林延潮以指叩桌,凝眉沉思。
这一刻孙承宗突然想起了,他第一次至林延潮门上时情景。那一天雪下得很大,他于落魄之时投奔林延潮,得之收容。这一刻十几年的师生之情涌上心头。
孙承宗眼眶里泛起热泪回身入内,决然道:“若师相心意已决,学生愿与师相共同进退。”
林延潮闻言一愣,随即笑了笑,转身走向墙边存放公文的红柜。
林延潮取出一书来交给孙承宗道:“此书乃我入阁三年执政的经验所谈,尽述国家的弊端,如何治理根除,如何循序渐进都写在里面了。”
“师相”
林延潮摆了摆手道:“自仆入阁之日,沈四明即处心积虑要逐我而后快。仆大不了回乡教书,但朝堂上却不能没有人贯彻仆的主张。此书你拿在手里,将来吾学若不被人推翻,那么你一定用得着。切记廷议无论如何,你都不要说一句话,过早暴露政柄则后患无穷,切记你是当今太子的老师!”
廷议之日。
与议官员皆聚于阙左门外。
孙承宗心情沉重,他从这几日得知,沈四明四下散播言论,言林延潮欲大刀阔斧行变法之事。
林延潮的手段会比当年张居正颁考成法,清丈田亩,一条鞭更狠,一举触动无数官绅的利益。
尽管朝堂上林延潮的门生党羽众多,眼下已有不少中立官员都已支持沈一贯。
按照惯例,廷议上议论什么事,就由哪一部的官员在主持,这一次廷议议论火耗归公,自是由户部尚书杨俊民主持。
为何廷议要选阙左门,阙右门,因为天子御门听政在皇极门。
天子于皇极门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立。至明宪宗后,天子退出廷议后,文官廷议就改作面东或面西的阙左门了。
阙左门下摆着两张公座。
这是林延潮,沈一贯的位子。
林延潮的公座虽侧对着百官,但却也是面南而坐,他正从容自定地喝茶,尽显文官首臣之威仪。
沈一贯则面北而坐,二人南北对立,间隔了老远。至于主持廷议的户部尚书杨俊民则立在二人之间。
小说推荐
- 锦绣明魁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魂穿大明的宁乐天成了放牛娃!少年春纱薄,人穷志气高,寒池非死水,鱼跃在龙门,一朝风云起,潜龙出大渊 一个草根在大明朝发芽成长的故事…
- 历史小小龙芽儿.QD连载
- 最新章:第一百三十三章趁机救人
- 国运:扮演路明非,队友白月魁!
- 【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国运:扮演路明非,队友白月魁】国运之地降临,每个国家随机挑选两个人进入其中。所获得资源,将百倍降临现实!并且选手还可以向其他国家的选手投降。激活扮演系统,扮演衰仔路明非的楚天赫然发现,自己竟然被选中了。队友更是白月魁白老板!当全国人发现龙国参赛者,竟然是两个小鲜肉后,崩溃了
- 玄奇雨夜带刀易连载
- 最新章:049:地下迷宫第二层!蛇类死侍!
- 国运:队友华夏神明,白月魁躺平
- 【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国运:队友华夏神明,白月魁躺平】禁地降临,每个国家随机两人绑定国运。华夏诸神创造的神之子,神州大地千年的守护者。与人同行的半神白夜被选中,队友则是白月魁。随着禁地的深入,白夜神秘的身份逐渐揭开,人们逐渐了解到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剑斩开天空。抬手间,令S级凶兽灰飞烟灭“吾之
- 玄奇狐狸与狼连载
- 最新章:【061】幕后真相(62章看作品相关)
- 你这是考古?明明是发现新文明
- 【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你这是考古?明明是发现新文明】这是一个因为历史断层,考古特别受重视的世界,甚至有专门的职业,考古师。方默穿越成为一名考古师,正在参与官方推出的考古直播节目。就在这时,方默觉醒了遗迹签到系统。每次到指定的地点,可以签到遗迹。遗迹影响越大,奖励越丰厚。于是,方默在各地签到考古。
- 玄奇劈山断河连载
- 最新章:第五十三章 什么收获都没有?百本
- 从写文娱网文开始做文娱教父
- 系统发布的第一个任务竟然是让周董名传华国大地。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周董!把周董写到网文里!每首歌都抄下来!什么?方青又发布新章节了!快去抢翻唱版权!方青:我只是一个写网文的,歌是周董写的,跟我没有关系,音乐什么的,我完全不懂
- 玄奇就叫狗剩吧连载
- 最新章:91.
- 女尊:从花魁到大道帝师
- 【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女尊:从花魁到大道帝师】陆涯穿越到僵尸世界,成为了花楼一花魁,发现这个世界的理念是完全颠倒过来。女人天生尊贵,带兵打仗亦或者是降妖伏魔全都是女人。而男人在这个世界只能贤良淑德相妇教子,男子无才便是德。任婷婷缓缓吐出扣烟圈“呵,陆花魁这双纤纤细手只能拿针,怎可拿剑诛杀妖魔”岳
- 玄奇财神锦鲤附体连载
- 最新章:第七十二章 将陆涯当祭品 一更求
- 盗墓:我都当魁首了你通知我上大学?
- 【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盗墓:我都当魁首了你通知我上大学】秦晨发现自己绑定了神级签到系统,开局就签到血尸墓!当同学还在为上什么大学苦恼的时候,秦晨已经靠着倒斗月入数亿!各大盗墓名门邀请秦晨下墓!吴家主:有秦晨在下墓让人感到很安心卸岭总把头:秦晨是我见过最强的人,把小女托付给秦晨我很放心霍家主:我得
- 次元末世鬼刀连载
- 最新章:第五十二章 人面黑腄蚃!【求所有!】
- 大唐:武魁女状元
- 【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大唐:武魁女状元】原非常穿越时空来到大唐,为了立足于大唐,她只好女扮男装考取功名,但事有不巧,错杀了一恶霸,引来杀身之祸。幸得公主李安秀搭救,原非常这才躲过一劫,但从此李安秀却与她感情纠葛许多年,后发现了原非常的女儿身的秘密,失落之心早已看透红尘。原非常女扮男装犯有欺君之罪
- 女生令狐夜城连载
- 最新章:第56章 歹人计划烧书库 求打赏、
- 从花魁到万国大帝
- 【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从花魁到万国大帝】江枫穿越成大唐第一花魁,发现男女观念颠倒,这个世界逛窑子的竟然是女人!女子要迎娶男人,需媒婆牵线,择一良辰吉日,备上厚礼,一路上三跪九叩,才能将男子娶回家中。而男子也极为重视自己的名节。若是清白之身被玷污,要么就嫁给玷污之人,要么只能选择自尽!除此之外,这
- 玄奇道生一连载
- 最新章:上架感言
《大明文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奇,千千小说网转载收集大明文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