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个心理陷阱就是恃才傲物。
做投资的人,多少都有点这个个性,总觉得自己行,别人都不行。
还有一些人,学点技术分析,就觉得已经是股神再世了,但往往一到股市试水才知道,根本就不管用。最后亏损严重。
第44个心理陷阱就是照单全收。
这种人态度倒是很好,想全都学下来,一会分析股市,一会分析债券,什么他都想学,什么方法都想用。
其实投资不是考试,不是比谁会的多,而是比谁能赚到更多的钱,多学习是好的,但要找到最适合你的投资方法。
有人一辈子就投资一只股票,照样可以赚到很多钱。
反而是什么热点都想蹭的人,最后收益会比较差。
第45个心理陷阱就是理论盲点。
比如某公司宣布他经营良好,并购了一个企业,并且预期业绩大增。
按说这是个利好消息,但不同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却表现的完全不同。
甲听到这个消息,马大举买入,他认为这个公司未来有可能获得更好的业绩,支撑股价和估值。
而乙听到消息则马选择了卖出,因为他认为利好消息兑现,市场就不再有高于基本面的预期,所以利好兑现就是利空。
你看两种投资理念,对于同一个消息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操作,你很难说谁是错的。
甲更关注长期增长,而乙更关注短期市场情绪。
在他们投资理念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胜率。
有时候甲对,有时候乙也会很得意。
其实这种事很多,比如在股市疯狂的时候,趋势投资者纷纷进场,价值投资者却抛售而去,本身就是赚钱的阶段不同,这无可厚非。
自己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就行,千万不要明明就是在做趋势,等趋势破掉了,又开始做价值死抱着不放了,那就纠结了。
第46个心理陷阱就是方法阶段性有效原理。
说的是每个人在职场中晋升,一直到你不能胜任的那个岗位为止,说的是一个人被过度使用就失去了他的优势。
投资中的解释是,当一种理论和方法被过度使用之后就无效了。
所以在投资中,需要不断的每一种方法和每一种理论。
再强调一遍,没有一种理论是持续有效的,当使用的人多了,他就不灵了。
比如海外某些量化基金就使用过一种套利手段,做法是买入某个公司的可转债,然后做空这个公司的股票。
这种做法就相当于稳稳地吃到了可转债中间的转股价格与股票之间的价差。
但是随着使用这种方法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方法也就失效了。
前几年量化基金在内地的股市表现优异,但随着量化策略越来越多,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方法也就泯然众人了。
可见在资本市场中,不存在一种能永久盈利的方法。
如果一种方法能够稳定赚钱,那么随着使用这种方法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方法也就会必然失效。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毕竟股市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每一个跳动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投资者所组成的。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博弈,大家都不是傻子,你想赚别人的钱,那么别人也会想方设法来赚你的钱。
所以,资本市场中的玩法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
第47个心理陷阱就是高估个人分析能力。
有的人总是装成大师,然后把市场分析的头头是道。
但很多消息其实是相互制约,甚至相互对立的。
即使是真正的大师也无法做到真正全面的分析。
比如商品的走势,它背后有太多的宏观因素影响,所以你怎么把这些东西都找出来?根本不可能。
如果有人说,他能准确地预测商品走势,那他一定是个骗子。
其实,即使最优秀的分析师也只能就几个简单的重要的事件加以分析。
而这种分析,也顶多是个概率,这个概率超过80%已经很神奇了。
如果你说不行,我必须做到100%正确,那你就陷入了一个误区,这20%会把你引入走火入魔。
最后你会发现,加入一大堆条件之后,正确率不见得提升,甚至还急速下降了。
接下来作者又谈了谈对市场预测的看法,市场中有许多分析师总喜欢预测市场的走势,但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已。
事实预测的正确概率很低,甚至不会超过50%。
所以你要凭借预测做投资,结果可想而知,当反向指标都没用。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就是要抓预测正确率更高的事情。
比如历史发生过的有明显因果联系的,这些东西准确性较高,比如连续降息一定利好股市,连续加息一定对市场形成利空等等。
小说推荐
《股市:投资高手在都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奇,千千小说网转载收集股市:投资高手在都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