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俘虏的早茶

小说:大宋守夜人在线阅读  作者:红汤厨子
正月十八日,还没到卯时,崔勇就已经起来去监督着驿卒做生火做饭。等卯时初其他三人起来洗漱早餐毕,天边才泛起鱼肚白。在料峭春寒中,四人又走在北上的大道上。
离开汴梁还不到二百里,只是渡过了黄河,气候就又有明显的变化。气温更低,田野里更荒寂,连冻着脏冰的沟渠边的柳树,也不象汴梁那样长条拂地,而是枝条都支棱着扎向天空,其上一点绿意都还未有。
下站是相州,崔白手上那张《河北道里图》》上标注距白马津九十五里。如果是步行,正好是一日程。在平原地区,所有的州府之间,大致都是这个距离。如果两地之间隔着河渠或者山岗,距离近一些;如果一马平川,河渠上还有桥,则会远一点。这些大型居住点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历代或者有所兴废,但也大致保持着这样的原则。对于骑马坐车的崔白一行来说,一百来里路,就是两个时辰的事儿。
一路上,左前方都能看到地平线上淡淡的山影,并慢慢地接近。从白马津到相州,北上的道路是北偏西,逐渐向西边南北向的太行山靠近。
相州即是古邺城,三国时曹魏的政治中心,也是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首都。只是这个北方的“六朝古都”远远没有后世的金陵有名。其城在北边的漳河与南边的洹水之间,扼守太行八陉中“滏口陉”以东,向西有孔道穿过太行,直入上党。在这个时空,人们只知道邺城是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但在崔白那个时空,此城名安阳,并因发掘出殷墟遗址,才知道这就是盘庚迁都之后的“殷”地。
崔白一路都开着车窗,不时还探头出去举着望远镜瞭望。估计尺寸与距离的技能,也无时不在派上用场。每隔一段时间,就在纸上描画与标注,经过的每一条河渠,每一道浅岗,都细细地记录在案。等这趟旅程结束,就会有一张详细与精确得多的河北西路道里与地形示意图。如果想要更精确的地形图,恐怕自己还得发明一整套的测绘工具,并编写一本更详细的测绘方法指南与计算则例。
在这些简单的地形上,精确的地图对于军事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但却适合练习与实践测绘方法。崔白也在观测与记录中思考整理适合这个时空技术水平的测绘法,如果有机会,对这个天下都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测绘,将大大推动经济发展与军事思想的进步。崔白来到这个时空后,很大的困惑之一,就是原来的世界与记忆中有所不同。比如黄河中下游干流的走向,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由此带来的大宋军事与经济核心地带的地缘因素,就很难与自己记忆中的地图完全重合。
在崔白一行匆匆地行进在太行山东麓的大平原上之时,保州城外当了俘虏的杨末,过得还不错。
昨夜见过辽军主帅刘昭之后,他双手上绑的皮索也被解开,并被安置在离帅帐不远的一顶毡庐之中。普三儿本是骁武军的斥候,但因为同时也是军机府的人,且补获杨末也有他一份,就被刘昭下令留在了中军,既是监视被俘的杨末,也看看能从他这里问出些什么情报。毕竟普三儿能读会写,又经过军机府的训练,回头写报告也省事一点。
毡庐中除了杨末与普三儿,还安排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伺候。杨末被营中的号角吵醒时,就闻到一股茶香。睁眼看时,那个只留着头顶正中的头发,扎成一根细细小辫儿的孩子,正坐在毡庐中间的火塘边,拿把草编的扇子扇火。火上吊着一支铁铫子,壶嘴吐着蒸汽。茶香正是从那里飘来。
“唔,你们是直接把茶叶丢进去煮么?”杨末睡眼惺忪地问一边正在穿皮袄的普三儿。
“不丢进去煮难道干嚼着吃?”普三儿奇怪地看着杨末,不知道他想说啥。
“那个,我们南边,都是碾细了再用沸水点开。”杨末坐起来找自己的棉袍,一边用手比划。
“大人稍等,小的这就来。”那个孩子听见两人说话,转头看杨末找不到自己的袍子,将草扇子丢开,撑起身到帐边一个木头架子上将叠好的棉袄拿过来,又伺候着杨末穿上。
“大人”这个称呼,在宋人中是一般是称自己的父亲,而且口语中也少用。杨末在北境呆了半年,平时也经常在关口跟辽人客商打交道,倒是习惯了这个称呼。辽人的地位卑下者,一般会这样称呼贵人,大概是从原来的铁族语言中直译而来。加入守夜人之后,大多数事情都是自己动手,却不象在汴梁家里,有婢子仆从帮忙。如今有这辽人小子伺候,感觉倒是挺好。
“你叫什么名字?”杨末昨夜回到毡庐中时,又饿又累,胡乱吃了几口东西躺倒就睡,还没顾得上跟这小孩子聊过天。
“小的名唤莫肯,大人。”小孩子一边帮杨末系着腰上的板带,一边答道。
“莫肯?”杨末觉得这名字真怪,“不原意?”
“哈哈!”普三儿被杨末逗笑了,道:“莫肯,是国语野兔子的意思。”
普三儿所说的国语,就是辽人原本的语言。立国不久,辽人中一位大学者,以这种语言还创造了一种文字,称为“国文”。崔白从刘胜云身上缴获的那两枚印玺,就是汉字与“国文”两种文字镌刻。到如今,辽人中的大部分,平时已经不再说“国语”,甚至于平时的公私文书,也从来不用“国文”。只有特别重要与正式的文书中,还会出现“国文”,而且往往还是跟汉字同用。只是还有一些物品称谓,或者因为习惯,或者因为汉语中没有直接的对照物,仍然使用“国语”。大概这个“莫肯”,就是前一种情况。
等杨末穿戴整齐,莫肯搬来一张矮脚木案子,放到了火塘旁边地上铺着的毡子上。又从贴着帐壁放的一个低柜中,取出一个颜色艳丽的毛布包袱。先打开包袱,将正方形的包袱皮展开,铺在案上,里面是个白色的干净布包,再打开,裹着直径两尺的一张大烤饼。
莫肯手脚麻利地忙前忙后,不一会儿,铺着包袱皮儿作餐巾的矮案上就摆好了两只银碗,两副刀叉,还有两个大银盘。一个装着切成小块的烤饼,一个盛着撕开的肉干。请杨末和普三儿都在案前的毡子上坐了,莫肯又揭开火上的铁铫子盖子,往里面洒了一撮青盐,才将铫子提过来,把两个银碗倒满。
一夜没喝过水,杨末还真是口渴,着急就要端起热茶,却被普三儿一按手臂,“急啥。”
就见莫肯又拎过一只单耳无盖带流的银壶,在茶碗上一倾,白色的马奶注入深黑的茶汤,将整碗茶汤都变成了浅褐色。一股特别的香气顺着热汽腾起,立即勾得杨末的肚子“咕咕”叫起来。
小说推荐
《大宋守夜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奇,千千小说网转载收集大宋守夜人最新章节。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